直肠脱垂
直肠脱垂是指肛管,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突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病理状态。仅黏膜下脱是不完全脱垂,直肠全层下脱为完全脱垂,脱垂部分位于直肠内称内脱垂,脱出肛门外则称外脱垂。主要症状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。初发时肿物较小,排便时脱出,便后自行复位。以后肿物脱出渐频,体积增大,便后需用手托回肛门内,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。最后在咳嗽、用力甚至站立时亦可脱出。
直肠脱垂以儿童及老年人多见,直肠脱垂在儿童是一种自限性疾病,多数在5岁前自愈,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,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较严重者,长期脱垂将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,溃疡,肛门周围感染、直肠出血、脱出肠段水肿坏死及狭窄,应以手术治疗为主。
直肠脱垂的典型症状:里急后重、肛门坠涨、无力、便血、便秘
直肠脱垂可发生在任何年龄,以儿童和老年人多见。
1、临床分类
根据脱垂程度,分为部分性脱垂和完全性脱垂2种。
(1)部分性脱垂:为直肠下端黏膜与肌层分离,且向下移位形成皱襞,故又称黏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,其脱出组织较少,长度为2~5cm,可以是部分黏膜或全圈黏膜下脱,可呈放射状排列,脱垂部分为两层黏膜,与肛门之间无沟状隙。
(2)完全性脱垂:为直肠全层脱出,严重时直肠和肛管均翻出肛门外,脱出组织多,长度常超过10cm,形状呈宝塔状,黏膜皱襞呈环状排列,脱垂部分为两层折叠的肠壁组织,成人大多是完全脱垂,女性较多,常伴有肛门功能不良。
2、症状与体征
直肠脱垂病人常有慢性便秘,排粪无规律的病史,起病缓慢,早期感觉直肠胀满,排粪不净,以后感觉排便时有肿块脱出而便后自行缩回,疾病后期咳嗽,用力或行走时都会脱出,需用手托住肛门,如直肠脱出后未及时托回,可发生肿胀,炎症,甚至绞窄坏死,病人常感大便排不尽,肛门口有黏液流出,便血,肛门坠涨,疼痛和里急后重,有时伴有腰部,下腹部或会阴部酸痛不适。
腹部检查无异常,嘱病人做下蹲动作,可见脱出的直肠。
直肠外脱垂诊断并不困难,患者蹲下做用力排便动作,即可见红色球形肿块突出肛门2~5cm,有放射状沟纹,指检示其为两层折叠的黏膜,排便后自行缩回,完全脱垂的脱出肠段较长,呈椭圆形或宝塔状,长约10cm,有层层折叠的环状皱襞,两层黏膜之间可触及肌层,直肠指检感肛管括约肌松弛无力可确诊。